沈阳又称作盛京,1634年清太宗皇太极将沈阳改为盛京,自此便有了“一朝发祥地,两代帝王都”的美称。在长达近400年城市变迁发展中,“盛京皇城”一直代表城市核心,在老沈阳人眼中,沈阳真正的文化“根基”也深扎在皇城那片土壤中。
盛京皇城代表着沈阳过往的历史与文化,集中了沈阳大多数历史建筑遗存,这里有包括沈阳故宫、张氏帅府在内的历史文化建筑古迹多达42处,文庙、萃升书院等古迹遗址57处,还有数不清的历史街巷、老字号及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盛京皇城已经成为沈阳最具知名度的城市名片。2020年4月20日,盛京皇城综合保护利用工程全面启动,改造工程将通过修复重要历史景观、修缮历史建筑风貌,将盛京皇城打造成为东北地区历史文化地标、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国家5A级景区。2021年11月4日,住建部公布第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名单,沈阳市位列其中。对于沈阳城市更新而言,皇城改造是一个重点标杆项目,从工程立项开始就得到了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沈城百姓对盛京皇城改造也充满期待。
皇城改造与居民幸福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妥善保护好古代遗迹和建筑也许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这些古迹中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中持续发挥其应有的魅力和影响力。
盛京皇城改造在沈阳乃至辽宁省都是重点工程项目,在改造同时,需要兼顾皇城风貌的整体性和文脉延续性,面对如此高要求、高关注度城市改造项目,对于设计者堪称是一个挑战。
负责盛京皇城项目规划设计的李涛告诉记者,皇城整体设计受到很多方面制约,比如古迹建筑、一些胡同宽窄程度都会制约前期的规划设计。同时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既要保留皇城原汁原味的风貌,尽量避免大拆大建,又要将皇城的文化性、景观性、实用性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这些要求和制约对于设计团队来说是一个不小的考验。
盛京城墙西北角楼 图片来源:盛京皇城文化旅游公司官网
李涛讲,在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时期,为凸显出皇城的本真美,邀请来自清华大学、沈阳建筑大学等多个专家顾问团队经过深入调查和研判,以华清安地做的盛京皇城整体规划方案为主要框架,在这个基础上再将其他精华设计元素融入其中,最终编制了《盛京皇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盛京皇城城市设计》等规划。
张氏帅府 图片来源:盛京皇城文化旅游公司官网
为了最大化保持皇城的风貌,设计规划采用了“两横两纵一带、多点多线”的功能布局,展现了皇城“外圆内方、井路九坊”的空间格局,体现“坊巷趟院、青砖灰瓦”的清式地域建筑特色。通过规划旅游线路,使外地旅客能流畅地将皇城内特色文化建筑串联起来。
沈阳故宫 图片来源:沈阳故宫博物院官网
在皇城周围还住着很多百姓,规划设计要考虑到这些居民日后的生活。在李涛看来,盛京皇城改造不仅仅要实现5A级景区这样的“硬”目标,同时要达到与周边居民和谐、平衡、共生的理想愿景,在规划设计时,要综合考虑百姓出行、道路交通以及市政管线等一些便民设施,通过皇城综合改造来提升附近居民的幸福感。
工程的困难与挑战
皇城改造是一个长期工程,与其他城市更新项目不同的是,在闹市区进行旧城改造,涉及问题方方面面,让施工难度也陡然升级。2019年制定的盛京皇城改造工程实施方案中,曾经做了项目施工的三年行动计划,过去的2020年是计划中的第一年。
负责盛京皇城项目施工的张云富在接手项目后遇到过两大难题。
首先是施工条件上的限制。由于皇城内建筑密度大,商铺店面多,人口相对比较集中,还要尽量减少对附近居民和商家的影响,这对于工程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其次是工程中要克服很多困难。通常,严格的工程建设都需要封闭施工,而在皇城施工过程中,因为需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以及较大的人流和有限空间限制,工程达到完全封闭施工条件非常困难,有些只能分段分时施工,工期又有严格限制,在工程管理上需要做精准的把控。
张云富介绍,今年工作重点主要围绕九条小街小巷道路地面的改造。市政工程需要先“地下”后“地上”,城市地下管网改造是一个难点,由于老城区地下管网年代久远,有些管网的设计图纸已经查询不到,这就需要在前期规划设计中将规划部门和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约在一起,将有限资料进行汇总,然后去工地现场踏勘,做完这些工作才能制定施工方案。施工时仍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料的问题,还需要水、暖、电等一些部门人员进行配合和完善。
能参与盛京皇城项目建设,对于张云富来说虽然压力大,但也让他收获满满,尤其是带着家人孩子来到建成后的中街,给家人讲述工程改造过程中的种种艰辛,看着游客人来人往,孩子在宽敞整洁的街道上快乐地奔跑、玩耍,这一刻对他来说充满了自豪与成就感。
传统文化与新业态
去一座城市,就要了解当地的文化,来沈阳如果不看故宫、不逛中街、不去皇城附近的民巷尝尝美食,恐怕无法真正认识这座城市,无法真正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
盛京皇城业态部部长刘淑芬是一个沈阳人,她向记者讲述了中街繁华的过往:中街是一个有着近400年历史的老街,中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这么多年以来繁荣似乎从未间断,17世纪这里就商贸频繁,各类店铺随处可见。
刘部长谈道,近些年网络迅速普及,实体店铺受到冲击,经营遇到一些困难和瓶颈。为了使皇城的业态散发新的活力,他们学习其他城市的经验,在业态布局上做了新的调整,引进了一些旗舰店和潮牌店,除了服装、鞋帽、零售这类传统的业态外,引育新兴业态,加入更受年轻人欢迎的沉浸式、体验式项目,例如浸没剧场、梵高星空艺术馆等已成为中街的新名片。
在创新的同时,也保留一些传统店铺,例如餐饮方面,沈阳人熟知的一些传统小吃,老边饺子、马家烧麦等等,这些知名老店依然有着吸引力。在头条胡同和官局子胡同打造了一个满清文化聚集地,还原满清时期的文化历史、介绍满清饮食文化。刘部长称,外地食客一定会对这里传承老字号的饮食文化感兴趣,皇城未来仍会延续这种特色文化饮食,甚至会成为沈阳美食的网红打卡地。
刘部长期待改造后的盛京皇城,游客不仅能观赏名胜古迹,感受到皇城文化魅力,还可以通过“品尝”来回味皇城历史,体验到包含吃、喝、玩、乐多业态的综合服务。
皇城里的高科技
盛京皇城要打造成全国5A级景区,中街要成为高品质步行街,这些都离不开科技、数字化服务支持。
皇城虽老,但提供的服务是全新的。
沈阳金融中心发展集团文旅板块负责人王宇南向记者介绍,在皇城区域构建了“建设—运营—提升”三条线为纽带的智慧化服务体系,率先完成了5G网络覆盖,帮助游客高效率获得景区的信息服务。中街一些商铺也借助5G网络进行高清直播带货,将线上和线下两者结合,最大化展示商品,推动销售转化。
盛京皇城内街道 李嘉懿/摄
在皇城各个区域分布着“i中街-智慧驿站”,提供24小时自助服务,包括自助查询终端、自助饮料贩卖机、自助餐吧、无人超市以及文创产品自助贩卖机。同时还引入了智能化产品,例如智能垃圾箱、智能井盖等等,这些智能化驿站提供的自助服务,极大提升了盛京皇城的游玩体验。
除了这些硬件支持外,依托皇城400年历史,“以历史为线、商业为针”建设了全程服务的生态软件,涵盖网站、电子商城、小程序、公众号、APP等多种服务应用场景。结合目前的电子支付手段,不少商家将线上和线下活动同步展开,获得不错效果;对于来皇城的游客来说,线上服务的支持不仅更便捷,同时收费更透明,购物消费也能获得更多实惠。
227号院改造盛京记忆民宿项目 李嘉懿/摄
记者在逛皇城时,发现了一个有意思的“庭院”,王宇南告诉记者,227号院是一个具有历史年代的建筑,民国初期为陆军测绘局宿舍,上世纪50年代改造成中捷友谊厂职工宿舍。
皇城改造后,依托227号院原本住宿功能,进行策划改造,打造以“盛京记忆”为主题的民宿项目。227号院项目于2020年9月动工,在保持建筑老风貌同时,对建筑主体进行加固与修缮,并按照民宿功能进行了装饰,加入了智能控制系统,语音声控房间内设施,目前经营情况良好。在后续开发中还计划引入特色咖啡吧、茶室、地方饮食,以及具有文化交流平台功能的非遗作坊、工作室等。
227号院改造盛京记忆民宿项目 李嘉懿/摄
王宇南认为,盛京皇城有名气的景点,一个是故宫,一个是张氏帅府,应以这两个景点为基础,将皇城内的文化旅游资源整合串联起来,并为游客提供有沈阳特色的产品或服务,这样才能留住游客,皇城旅游发展才能欣欣向荣。
*本网站有关内容转载自合法授权网站,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
请您来信来电(024-23187042)声明,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